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【新聞稿】新修正公布的土地徵收條例,以市價補償徵收用地,六河川局已辦理11件,更符合公益、必要、合法及適當性

中華民國101年1月4日修正公布的「土地徵收條例」第30條,行政院定版自101年9月1日施行,土地徵收由「公告現值加成」改以「市價」補償。這項新修正的「土地徵收條例」,都是依實而論政府公共設施的興建,未來取得土地,都以市價徵收,土地所有權人也將大幅增加土地價款,新修正條例可說是政府德政,也易於取得公共設施用地。

第六河川局表示,101年度實施新制度下,共計辦理11件工程用地徵收,征收土地經費達約19億元,減少淹水面積約300公頃,受益面積約450公頃、受益人口約20,000人。更進而減少各河段沿岸淹水機會,大幅減低民眾生命、財產損失,也對政府施政有所信賴。

六河川局說,101年度依修正後「土地徵收條例」徵收公共建設所需的土地,更能符合公益性、必要性、合法性、適當性。其內容:
1.公益性:
工程施作完成可提高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目標,減少災害損
失,提升土地利用價值,促進親水環境空間,改善環境景觀,提
供居民活動空間,提升人民生活水準,促進水岸土地合理利用,
促成水域生態復育、水質自然淨化、綠化環境達成減碳吸收熱能
降低氣溫、植物提供保水保土功能等環境生態效益。
2.必要性:
依各河段水道治理計畫用地範圍線辦理規劃、設計,並依深槽區
河道窄縮,束縮水流,影響通洪區段,疏導水流及增加通洪斷面,
及避免汛期間該河段淤積土石遭洪水沖刷淤積於下游河段,影響
河防設施安全,淤積土石需適時疏濬予以清除,以維護河防安全。
3.適當性:
依各河段水道治理計畫用地範圍線辦理規劃、設計、施工,經評
估無法以徵收以外之方式取得用地以達成治理目的,工程施工完
成後可減少淹水情形,保障周邊人民生命安全及財產權,減少每
年洪水氾濫造成農作損失之程度,工程完工後又可提供防汛道路
供農產品運輸使用,其設計係為達到整體治理保護標準之最小寬
度,已是對人民損害最少方案,長期而言可改善該地區周邊居民
生活條件,亦有促進該地區觀光發展之效果,對社會整體環境之
發展有益,故顯無損害與利益失衡之情況,應具有適當性。
4.合法性:
依據土地徵收條例第3條第4款及水利法第82條之規定辦
理用地取得,用地徵收範圍係依據公告之堤防預定線辦理徵收,
因此其必具有合法性。

至於民眾所關心的市價估定,由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依內政部101年6月5日訂頒「土地徵收補償市價查估辦法」估計後,再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,提供需用土地人作為報送徵收計畫計算徵收補償價額之基準。另規定每六個月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被徵收土地市價變動幅度,作為調整徵收補償地價之依據。

內政部配合修正「地價及標準地價評議委員會組織規程」,增加不動產估價師的委員席次,強化估價指導,提升評議結果之專業性與公信力。並於「土地徵收補償市價查估辦法」規定,得將市價查估程序全部或一部委託不動產估價師辦理,增加專業協助。

又權利關係人對於徵收補償價額有異議者,依土地徵收條例第22條規定,得於公告期間屆滿之次日起三十日內以書面提出異議,該管直轄市或縣(市)主管機關將查處情形以書面通知權利關係人。不服查處者,該管直轄市或縣(市)主管機關得提請地價評議委員會覆議,權利關係人不服復議結果者,得依法提起行政救濟。